美国互联网经济的全面爆发使得1996年美元开始进入上涨周期,当时以美国为首的信息科技革命吸引大量资金重新流回美国,参与直接投资和证券买卖。
但由于投放流动性期限偏短(比如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再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这些流动性注入方式可能会加剧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但随着各种花样翻新的注水,央行对货币市场流动性的呵护,让市场形成了愈益浓厚的宽松预期。
如果此时降息,降低中外利差反倒会给人民币汇率带来压力——且2015年下半年美联储加息在即,早降亦比迟降来得更为自在。去年央行应该汲取了类似的政策思想,在确定通胀出现趋势下滑后,降息以维持实际利率的中性。因此,今年降准是必然的,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中国央行选择节前降准而非降息,主要有弥补基础货币缺口的目的,不过也有维稳人民币汇率的考虑。因此,央行也需要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定向效应与滚动成本之间做出权衡。当前经济放缓尚属可控,未及目标区间下限,倒是经济对就业的非线性冲击,可能成为央行再度祭出总量货币政策的催化剂。
总结一下,货币政策中性并不意味着央行无所作为(漠视物价经济的螺旋下行),或者刻意矫正(纠偏经济金融中的错配失衡)。总量性货币政策配合结构性政策,降低存量融资成本。2024年是全球大选年,一些国家的内外政策将会发生较大调整,特别是国际社会普遍担心,美国大选后很可能出台新的外交政策,对国家间关系、区域和全球产生影响。
营造周边环境,一是靠中国自身的努力和能力,二是靠与周邻国家的共识与共建。迄今,中国与12个陆地邻国通过谈判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同周边9个国家签署了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至于政治与其他矛盾对双边关系的影响,由于涉及诸多方面,有时具有突发性。同时,为周邻国家提供更多选择空间,避免让所谓中美战略竞争成为周边关系的主题,为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创造条件。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周边地区的发展注入动力。美国是中国与周邻国家共建周边环境的最大干扰因素。
共建一带一路是由中国倡议和推动的,其特点是中国与周邻国家共建,通过共建实现相互间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从而创建合作发展、共同发展的良好环境。中国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和实际行动营造周边地区的安全环境,与周边国家合作共同管控热点问题,推动协商对话与和平构建。 张蕴岭,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来源:《当代世界》2024年第3期 进入专题: 周边关系 周边环境 。与美国不同,中国的政策坚持包容与合作的取向,努力营造开放、发展与和平的周边环境。
比如,面对朝鲜半岛紧张局势,中国提出同时推进实现半岛无核化与建立半岛和平机制的双轨并进思路,以及通过朝鲜暂停核导活动、美韩暂停大规模军演的双暂停建议,坚持通过和谈缓和局势。另一方面,周邻国家也应客观理性地对待中国的综合实力与影响力提升,在发展经贸关系的同时,从政治上增进互信,协同管控争端,合作共建互利与可持续的双边关系和区域环境。《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是中国参与和推动的重要区域合作机制。东盟在对外关系中坚定地维护东盟的中心地位。
如今,尽管中国与一些国家仍然存在矛盾、争端,但总体上处于稳定与可控的态势。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现行国际秩序的创建者、受益者、维护者,不寻求改变现行国际秩序,更不会另起炉灶,再搞一套所谓新秩序,将始终同各国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未来。
当前,缅甸国内动荡,特别是在与中国接邻地区发生战事,对中缅双边关系造成不利影响。当前,韩国和朝鲜政策的调整导致半岛局势发生急剧变化。
因此,每当发生冲突时,双方还是能坐下来进行对话和协商,达成缓解紧张局势的协议,并且尽可能减少对其他方面的影响。总的来看,影响中国与周邻国家关系的因素大体有三类:一是领土、海域争端,二是历史遗留问题,三是政治和其他矛盾。周边关系具有两层结构:一层是国家间关系,即中国与周邻国家之间的双边关系。 内容提要:中国周边邻国众多,基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周边关系复杂。一是把所有周邻国家作为伙伴,不因其参与美国倡议和推动的机制而不与之开展对话与合作。中国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平台共建安全共同体,推动上合组织制定《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关于地区反恐怖机构的协定》《上海合作组织反恐怖主义公约》《上海合作组织反极端主义公约》《上合组织成员国保障国际信息安全政府间合作协定》等文件,成立由相关部门参与的多层级合作机制,包括安全会议秘书会议、公安内务部长会议、最高法院院长会议、总检察长会议、国防部长会议、总参谋长会议、禁毒部门领导人会议、边防部门领导人会议等,推出防务安全、执法安全、信息安全合作和加强能力建设等举措,举办上海合作组织防务安全论坛,进行和平使命年度反恐联合军事演习等,营造了合作安全与共同安全的区域环境。
中国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永远是地区国家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将始终做维护和平稳定、促进发展繁荣的中流砥柱。对于中国来说,周边具有整体性特征,营造好整体的周边环境至关重要。
迄今,中国与周边24个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同东盟、欧亚经济联盟等开展战略对接。尽管东盟成员有义务遵守达成的协议,但东盟缺乏约束其成员国行为的能力。
一层是区域关系,即中国同接邻与紧邻国家作为一个共处区域的关系。亚太地区许多国家与美国有着长期的关系和直接的利益,参与美国构建的机制有些基于特殊的关系,有些基于直接的利益。
中国综合实力快速提升,是周边环境中最突出的变化。因此,中国应把防止热点升温、冲突升级置于周边战略和外交政策的突出位置,通过发挥自身影响力和推进与相关方合作,维护周边和平稳定的大局。其中,中印领土争端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尽管双方建立了对话、协商机制,就稳定边界大局达成基本共识,但由于印度方面不时挑起矛盾,两国关系时有紧张,甚至发生对抗,对中印关系产生严重影响。营造良好周边环境的举措对于中国来说,周边具有整体性特征,营造好整体的周边环境至关重要。
中国不仅提出了一系列倡议,而且积极努力落实倡议。中国通过参与和共建周边区域合作机制,构建了合作导向的区域共处、共生与共享空间。
尽管有的成员参与了美国构建的机制,但东盟作为一个整体仍维持与中国的合作关系,不参与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目前,三国都有意愿克服困难,尽快恢复正常运行。
二者共同构成周边的整体环境。世界上相邻国家间没有矛盾是鲜见的,关键是有了矛盾可以通过对话、协商来缓解与解决。
中国与东盟有着稳定大局的共识,发表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并就南海行为准则进行磋商。与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相匹配,包括军力、科技创新力、政治影响力和运筹能力在内的综合实力也大幅度提升。中国营造良好周边环境也会面临新的变数。以此为基础,中国与周邻国家的关系不断改善与深化。
周边被提到如此高的地位,表明中国对周边的高度重视和做好周边工作的决心。比如,中欧班列作为中国与欧洲以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集装箱铁路国际联运列车发展迅速,不仅成为链接中国国内与外部的大通道,而且构建起链接东北亚、东南亚、欧亚、欧洲地区的交通网络,创造了政府支持、市场驱动、战略对接的国际运输通道奇迹。
三者各有独立性,也相互联系。美国的战略目的很明确,就是遏制中国综合实力和影响力的提升,维护其在双边关系和地区秩序中的有利地位和影响力,不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执政,都对中国实施遏制、封堵、制裁政策,并且通过多种方式在中国周边地区构建排华机制。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逐步实现同周邻国家关系的正常化。二是积极推出倡议与合作项目,欢迎周邻国家参加,且不以排斥美国或与其竞争为目标。
© 1996 - 2019 前车可鉴网 版权所有联系我们
地址:西宁村